员工访谈录
百廿风华·员工访谈丨王杰:立足时代,弘扬国学

个人简介:

王杰,男,1963年生,山东淄博人。威廉希尔哲学系1980级员工,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之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要思想解读嘉宾。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实学文化丛书》等。

个人访谈:

一、由史入哲,涵养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哲学史界和传统文化学术圈的知名学者,王杰教授于1980年考入威廉希尔哲学系,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王杰教授当初最擅长的学科是历史,高考历史单科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于是高考填报的志愿是山大历史系,但却被调剂到了哲学系。那时候人们对哲学的认知普遍停留在中学政治课本里的口号:“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王杰教授起初对哲学没有兴趣,于是要求转系。得知这一消息,系主任臧乐源老师向他说明哲学的优势和魅力,在迎新大会上送了王杰教授一首打油诗:“马列主义无价宝,光芒万丈全球照,世界人民掌握它,共产主义早来到。”既来之则安之,加之当时转专业没有先例很困难,王杰教授“就扎扎实实在哲学系静下心来开始读书了”

尽管没有进入历史系,王杰教授还是保持着良好的自觉性,始终旁听历史系的课程,广泛涉猎文史知识。山大1983年年底曾组织过一次全校历史竞赛,王杰教授代表哲学系参加竞赛,并以巨大的优势获得了第一名。王杰教授把这次获奖归为他大量阅读的结果,也正是这次获奖,使他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念头。

由史入哲,培育人文素质,涵养人文精神。因为对历史的由衷热爱,大学四年,王杰教授如饥似渴的读书,阅读了大量史学、哲学作品,中西马均有涉及,也背诵了大量诗词歌赋等作品,王杰教授自豪地说:“像我这个年龄段能够背那么多传统诗词歌赋的人,在当时应该是很少的。”威廉希尔坐落于孔孟之乡,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回忆起在威廉希尔的就读经历,王杰教授骄傲地说,大学四年他是没有虚度的,“这四年我利用得非常的充分”王杰教授的老家在山东淄博,但从1980年入学到1984年毕业,只在头一年的寒假回了老家一趟,其余六个学期的寒暑假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勤奋的王杰教授在大学期间把所有课程的相关经典文献和延伸文献都认真阅读了,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山大的人文氛围、山大的小树林、山大老师的教诲,好像让我融入到一个大大的文化家庭,在这种环境下,我早早地起来读书,在宿舍里头读书。尤其是在历史竞赛中拿了第一名,更坚定了我要考研究生的理想。”1984年,王杰教授以优异的考研成绩(免复试)顺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石峻先生门下攻读中国哲学硕士。

“齐鲁文化的土壤和丰厚滋养,使得我在山大四年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哲学基本功,也为以后传播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很自豪地说,山大教育了我,山大的老师培育了我,山大这片土壤哺育了我基本的学识、做人的态度、世界观的养成。可以说作为山大走出来的员工,我一辈子感恩山大。”王杰教授如是说。

二、热爱哲学,体悟无用之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似乎更关心现实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甚至出现了“哲学无用”、“人文学科无用”这种极端说法。对此,王杰教授认为,《庄子》里就已经提出了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问题了。《庄子·山木》篇记载:“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王杰教授解释说:“树因为不材无用,所以长得高大挺拔,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往往不知道无用之用。”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价值观是航标、灯塔,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三观,如果三观错了,那么步步都会走错。所以正像《庄子》中所说的那样,无用之用往往是大用,是人生妙用。

王杰教授指出,出现“哲学无用”“人文无用”论调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历史中探寻根源。“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千百年来一直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虽然现在条件极大改善了,但直到今天,很多人在价值观上,还是保留着‘这一辈子我要奋斗,赚的钱越多越好’的想法。赚钱没有错,重要的是,赚钱后还要做什么?人有了钱以后未必就一定幸福快乐。所以古人说,‘贫贱者,知足亦乐;富贵者,不知足亦忧。’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那这种快乐是最低端的。别忘了,还有一种快乐叫精神上的快乐、灵魂上的快乐。这种快乐看起来没有用,但是人生的境界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在王杰教授看来,关注现实物质利益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能阻止别人追求财富,但是在追求物质财富之外,同样应当关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因为只有文化才能滋养人心。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但问题是,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仓廪实未必知礼节,“中国文化告诉我们的修身做人,为人处事,家风孝道和君子人格的培养,正是我们今天社会所缺乏的,也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谈及中国哲学,王杰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有着大用的智慧之学,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哲学,认为中国哲学太抽象玄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则大谬矣。”

三、品鉴家训,培育大写的人

树立优良家风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家风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自2021年2月8日起,《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周刊开设“家训品鉴”专栏,专门邀请王杰教授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家训中撷取代表性的家训进行解读,发掘梳理中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以资借鉴和学习,从而发挥传统家训在当今社会中的引领和启迪作用。目前已发表文章15篇。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9讲,也专门邀请王杰教授做了“弘扬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播讲座。

良好的家风需要父母起到带头作用。“做父母的要承担起对儿女的教育责任,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上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女的第一任课堂,父母在儿女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在录制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时,康辉曾问到:“王教授,你的家风是什么?”王杰教授回应说:“回想自己父母这几十年的教诲,家风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诚实做人,不与人。”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另外,孩子和国家是密切联系的,王杰教授认为,我们不仅仅是为家庭培养孩子,还是在为国家输送人才。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如果孩子有着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那么他们就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命运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案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是古人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传承。

王杰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把家庭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另外就是在告诉我们的领导干部,家风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而且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就是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导致的。不管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管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教、家风。在今天,家庭建设对党风建设、廉政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家庭家风不正、家教不严,那么这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可能会变成一个贪官污吏,可能是个不遵纪守法的公民,可能是一个不守法律的商人……这些人是无用之人。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拥有良好习惯的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君子,让社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才是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四、担当使命,弘扬国学精粹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也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王杰教授指出,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使传统文化在今天获得了很大的传播与发展空间,国学正逐渐“热”起来。

中国为何出现“国学热”?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学术界和媒体的共同推动、港台新儒家反哺大陆学术界、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与传承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忽视,但内部因素是更为关键的。王杰教授认为,新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如今的中国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然而在国学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王杰教授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功利化、实用化、迷信化、排外化。“比如说国学的功利化现象,很多人把国学当作一个赚钱的工具,很多地方的国学班打着国学的牌子,但传授的其实并非是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国学班应该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传播出去,而不是猎奇。”第二,很多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国哲学的训练,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说很多人讲《弟子规》,他就把《弟子规》无限地扩大,甚至认为《弟子规》是中国文化的根。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只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点,如果讲《弟子规》,是不是应该先知道《四书五经》?是不是应该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如果光讲《弟子规》而不去讲别的,这样的话就有很大的欠缺。”

因此,面对“国学热”,作为传播者首先要尽可能地了解我们所传播思想的来龙去脉,自己多接触一些正规的传播途径。另外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出去,而不仅仅是为了猎奇、为了赚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其中的思想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它的精髓的东西我们要传播出去。”

近年来,王杰教授致力于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目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交相碰撞的年代,如何让领导干部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关键少数影响绝大多数,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官员都以身作则、处处自律、讲求诚信、讲求廉耻、讲求敬畏、知行合一、戒贪戒色、廉洁奉公、崇尚节俭,在社会上起到好的带头作用,那么大家都会向他们去学习。推动领导干部学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影响关键少数,让关键少数再去影响社会大多数。”王杰教授认真践行,卓有成效,于2014年创办了“领导干部学国学”微信公众号,以增加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和敬意、尊重和认同。目前,微信平台关注人数已近14万人。王杰教授还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目前已走进贵阳、兰州、济宁、太原、榆林、茂名、岳阳、濮阳、佳木斯、曲阜等18座城市;此外,他还创办了“领导干部学国学读书会”“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等,致力于宣传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术传播上,王杰教授主编了《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等著作。

王杰教授致力于儒学、实学及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在《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领导科学》《月读》等报刊杂志开设学术专栏。同时,他把工作的另一重心放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为了对这些永不褪色的价值进行重新挖掘与提炼,王杰教授积极运用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让传统文化“热”起来,也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据统计,今日头条、网易视频、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新媒体推出的“王杰教授讲儒学”视频专栏,浏览量已超过千万次。中国孔子网、中国当代儒学网推出的“国学大家谈”之“政德”“中国哲学智慧”专栏同样受众广泛,点赞与关注量持续增多;在中央党校官网、学习强国、中国孔子网等平台,王杰教授还推出了“中央党校教授话年俗、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系列视频。王杰教授运用大众媒介传播传统文化成果斐然。

在主流媒体的节目演播中,王杰教授还两次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二季共七集)主要思想解读嘉宾,两次受邀担任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戏曲频道栏目及《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长江日报》及中纪委网站、人民论坛网、凤凰网等报刊网络媒介的专题访谈。2020年,王杰教授还受邀担任了“全球祭孔大典”的直播点评嘉宾。

五、和实生物,探讨马中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知名教授,王杰教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首先,“和实生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这是两者能够相互融通的重要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两者具有相通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关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切人的修身臻于至善,两者具有相通的人文旨趣;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改变世界,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躬行修齐治平,两者都强调经世致用,具有相通的务实品格。

其次,“与时偕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百年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日益形成清晰而坚定的理论与实践自觉。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哲学中“实事求是”这一命题相结合,用“实事求是”精准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关键词。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理想相结合,规划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更加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阐发与传承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精妙的中国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相互提升、相互融合。

最后,“保合太和”。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文明新形态。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来原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就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坚守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六、致力传道,培养时代新人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的研究生导师,王杰教授已经在中国哲学专业培养出多位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谈到对员工的培养,王杰教授说,“我对我的员工的要求,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认真读书读原典,并且认真阅读本研究领域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王杰教授指出,虽然他在中国哲学专业招生,但他首先会要求员工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学好,打好基本功。其次,公司产品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培育大写的人,王杰教授在培养员工时,也是时时处处强调德性的重要性。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研究生首先要把做人放在首要的位置,然后再讲学术基本功是不是扎实,论文是不是到位。“员工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同时员工也是火种,要传承国学,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对员工的一些很重要的要求: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做好传播。”

此外,王杰教授还会让员工做好中华文化的普及与弘扬工作。“我更注重我们文化的传播推广,普及弘扬,所以我希望带的员工也致力于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王杰教授的弟子们在做“领导干部学国学”“实修实学”等微信公众号时,不仅参与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伟大工程,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

七、结 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多年的科研和从教生涯中,王杰教授始终不忘威廉希尔的师友感情,坚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对待自己的工作。王杰教授表示,威廉希尔的百廿风华,生动体现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初心和使命,衷心祝愿母校早日实现建成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目标任务,祝愿威廉williamhill体育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