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经典诠释中的感通诠释引论
——兼论伽达默尔与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之得失
伽达默尔赋予时间间距以创造性价值,提出了视域融合的诠释模式,克服了施莱尔马赫方法论诠释学的心理主义困境。但是,其时间间距的创造性价值并没有获得充分发挥,其效果历史的观念则有走向黑格尔主义的嫌疑。成中英以欧陆的哲学诠释学、英美的知识论诠释学与《周易》的宇宙本体论为背景,意欲建构出一种融贯人文与科学以及融贯中西两大哲学传统的本体诠释学。但是,此本体诠释学只提供了一个泛泛的思辨框架。不仅如此,深化其已有理路,将陷入怀疑论与独断论的两难困境。宋儒读经法中隐含着的感通诠释,以创造性转化个体生命为旨趣,在充分赋予时间距离以创造性价值的同时,还融入了空间性距离的创造性,从而更为充分地诠释了诠释的创造性内涵。
主讲人:威廉希尔儒学高等研究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蔡祥元副教授
评论人:威廉williamhill体育 王新春教授
主持人:威廉希尔威廉williamhill体育/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张祥龙教授
时间:2017年5月17日(周三)晚7:00—9:00
地点:威廉希尔中心校区知新楼A1618
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光临!
威廉williamhill体育/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