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吴建安教授做客中国诠释学-现象学论坛第48期

12月1日下午,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吴进安教授做客中国诠释学-现象学论坛第48期,作了题为“南明儒学在台湾的发展”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李海涛副教授主持,威廉williamhill体育谭明冉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蔡祥元副教授参与讨论。

讲座的开始,吴进安教授介绍了儒学在明末清初的发展,并按时间顺序将这一时期的儒学分为四个阶段:1644甲申国变以前:东林书院系统之发挥;1644—1683:南明时期,东林势弱,余脉犹存;1652—1683:儒学与台湾的接触与发展;1683—1895:清朝朱子学。吴进安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东林学派以及阳明四句教,并引用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观点来说明一些学者对阳明“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产生的解读歧义。

随后吴进安教授介绍了南明儒学的特质及其在台湾的发展。首先,吴进安教授指出,南明儒学既注重气节讲求“浩然之气”又包含救世精神直承儒学化成天下之精神。以实学实修实践为讲学宗旨,以志在世道为变。从讲与习结合,悟与修双行为原则为出发点。针对时弊,主张“讲以讲乎习之事,习以习乎讲之理”。其次,吴进安教授介绍了南明儒学在台湾发展过程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延续斯文于一脉的沈光文以及儒学之擘画者—陈永华。其中,沈光文被誉为台湾文化的启蒙师,他的思想饱含遗民情怀。陈永华是台湾儒学的奠基人,他注重教化观念,建孔庙、兴教化,促成了儒家文化渐次在台湾传播开来。

最后,吴进安教授对台湾儒学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儒学的精神世界的实践与开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台湾儒学继承东林精神,是“朝问道,夕死可也”的典范,并且秉春秋史观,继绝存亡,气节昭彰。吴进安教授。南明儒学于台湾的实践,印证了知识分子是以其内在心灵世界的超验体会,自命为时代的启蒙者与教育者。

在讨论阶段,谭明冉教授、蔡祥元副教授以及李海涛副教授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谭明冉教授就王阳明“四句教”以及现代社会儒学发展的根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家族是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蔡祥元副教授指出,文化的研究要与自己的生活结合,不能仅处于表面的研究。最后,李海涛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中国诠释学-现象学论坛由威廉希尔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威廉希尔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威廉williamhill体育联合主办。

主讲人简介:

吴进安,男,1957年生,现任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所长、员工事务长、教授,台湾中国哲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台湾儒学。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文学士(1976-1980)、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硕士(1980-1983)、中国文化大学哲学博士(1985-1991),曾任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主任、所长、员工事务长。出版著作《墨家哲学》(专著,2003年)、《儒墨哲学比较研究》(专著,2011年)、《墨翟与<墨子>》(合著,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