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第22场“经典与诠释”哲学对话会在中心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作了题为“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形而上学?”的精彩报告。威廉williamhill体育傅永军教授主持报告会。
聂敏里教授首先指出,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形而上学如何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聂敏里教授回顾并排除了从最普遍的存在者的类的角度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以及海德格尔式的从生存论的现象学的角度对存在的研究,继而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意义理论表明,“作为存在的存在”所指的是一类核心存在者,即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作为自身的存在”的实体,这就是严格作为自身的存在。而形而上学是对严格作为自身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在此之后,聂敏里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个更为源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存在自身?由此勾勒出一个前巴门尼德的绝对变化的世界,并指出,形而上学的奠基人巴门尼德之所以要提出研究存在的任务,就是为了在一个绝对变化的世界中去设想一个绝对不变的世界。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正是在寻求稳定的、不变的存在。在形而上学对严格的作为自身的存在的思考就是对世界的确定性的思考和寻求。形而上学是对一个绝对不变的世界的先验构想,它构想这样一个世界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存在。在报告的最后,聂敏里教授基于上述论证,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著作本身为例,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计划的说明,具体展示了形而上学对一个本质主义的世界进行的先验构想。报告结束后,聂敏里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陈康著作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前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面有专门造诣,开设有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并长期教授研究生古希腊语。主要学术专著有:《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 1-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实体与形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 1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主要译著有:《20世纪亚里士多德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范畴篇·解释篇》(商务印书馆,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