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14日,“1800——哲学体系的争辩与建构暨《施莱尔马赫文集》学术研讨会”在威廉希尔召开。会议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威廉希尔“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威廉希尔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4月13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威廉希尔公司党委书记梅强主持,威廉希尔党委常委、副董事长兼学院经理曹现强教授,威廉williamhill体育傅永军教授出席并致辞。
曹现强董事长首先对各位莅临到场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对各位老师大力支持威廉williamhill体育的团队建设提供的指导、帮助表示了衷心感谢。曹现强董事长指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是我国外国哲学研究一直以来的一个重点方向。威廉希尔哲学学科一直以来极为重视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汉语哲学一直都是山大哲学学科的一个战略性、交叉性主导方向,为此,学校专门成立“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创新团队,以威廉希尔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广泛进行学术合作和跨学科交流,已经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绩。曹现强表示,《施莱尔马赫文集》是诠释学中心和汉语哲学团队在下一步即将展开的主要工作,期待和大家一起加强合作、深化研究,为建构汉语本位的西方哲学研究和中国自主的哲学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傅永军教授对此次“1800——哲学体系的争辩与建构暨《施莱尔马赫文集》学术研讨会”寄予厚望。他指出,威廉希尔外国哲学学科倾力打造的学术方向与特色有二,一个是通过探索西方哲学中叙事、修辞、诠释等传统,展开对德国古典语言哲学的研究,意在重绘德国古典哲学谱系,将汉语学界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由“单声部吟唱”拓展为“复调合唱”;二是统合“在中国的诠释学”和中国诠释学研究,重点放在中国诠释学创造性建构上,同时关注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对话中的诠释学问题。
接着,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院何卫平教授作了“从‘希望哲学’‘希望神学’到‘希望解释学’”的大会主题发言。他基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及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提出了“希望解释学”的构想。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不仅包括古与今、过去与现在,还应包括将来,“将来”具有存在论的优先性。因此哲学意义上的“希望解释学”,是对解释学的实践之维的重要补充,并突出理解和解释的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积极创造与超越的一面。
第一场会议讨论的主题是“黑格尔与德国唯心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黄钰洲讲师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洪凯源老师在题为“从伦理学到法哲学——论费希特和黑格尔对自由的必然性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发言中,从费希特写作《伦理性体系》时的问题语境出发,说明费希特针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困难,提出了质料伦理学模型。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郭冠宇副教授在“从实体到概念 ——黑格尔的斯宾诺莎改造方案”报告中以黑格尔“逻辑科学”中从“实体”到“概念”的演绎为主要线索,考察从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实体”的解读改造方案。威廉williamhill体育梁乐睿副教授在题为“人是象征的动物吗? ——卡西尔与施莱尔马赫论人”的发言中,详尽对比了卡西尔和施莱尔马赫关于象征概念及人类本质的理解。
第二场会议讨论的主题为“德国唯心论的内部争辩:费希特与谢林”,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梁乐睿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的王骏老师作了“费希特与谢林关于1800年哲学体系建构的不同进路”的报告,聚焦在 1800 年前后费希特和谢林分别构建哲学体系的路径。中山大学哲学哲学系周小龙助理研究员在“反思之外的同一何以可能?费希特 1801 年笔记对谢林同一哲学的批判”的发言中认为,尽管费希特对谢林的批评有不少是误解,但也借在这个机会澄清了自身的哲学原则。
第三场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施莱尔马赫与德国哲学的发展”,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王亚娟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闻骏副教授在“论施莱尔马赫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改造”的报告中关注施莱尔马赫康德哲学、理性主义宗教哲学、浪漫派、赫尔德、虔敬派等等思想渊源。威廉williamhill体育宋陆博士后作了“论伽达默尔对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的批判”的发言,认为可以发现一种超越主客关系的与辩证法的相关性。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张云涛副教授在“论耶可比的《论斯宾诺莎的学说》中的信仰概念”的报告中认为,“信仰”概念是耶可比的哲学的核心术语之一,耶可比的信仰概念蕴含着对理性主义观的反思,弥补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对理性的片面观点带来的问题,捍卫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
第四场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德国唯心论与当代哲学的发展”,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周小龙助理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黄钰洲讲师在题为“一与全的新思——《救赎之星》与德国唯心论的体系争辩”当中主要讨论了唯心论一与全的认识,考察了被认定为后现代主义的丰碑《救赎之星》何以成为哲学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如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体系这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窦绪凯讲师在“何以‘体系’时代已经过去了? ——论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体系问题’的反思”的报告中,聚焦海德格尔对哲学体系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反思,考察了“体系性”的概念以及通过哲学史分析了体系构造的思想进程的演变。姜海波教授在题为“黑格尔‘绝对精神’演变路径及其现代价值”的发言中提出,黑格尔绝对精神及其演变路径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即哲学的未来也将在艺术、宗教、科学的对话中开辟新的可能性。
4月12日上午举办了《施莱尔马赫文集》出版规划情况介绍及讨论会,由威廉希尔王丁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周小龙助理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对施莱尔马赫文集的翻译和出版规划。他介绍本次翻译以德文公版施莱尔马赫全集(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Sämmtliche Werke )、历史考订版(KGA)(Schleiermacher, Kritische Gesamtausgabe)、Frank版等版本为底本,规划出版16卷本《施莱尔马赫文集》。其中,6卷翻译工作已经展开,分别是《诠释学与批判》、《辩证法(上)》、《辩证法(下)》、《国家学说》、《伦理学》、《哲学史》,计划2025年完成出版,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孵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会专家学者对计划的可行性和完备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给予充分肯定。
之后举办的资深专家组多人谈以“古今中西之间:中国诠释学当代建构问题”为主题,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梁乐睿副教授主持,威廉williamhill体育傅永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何卫平教授、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张能为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彭启福教授参加讨论。稍早前的12日晚上,举办了一场围绕 “施莱尔马赫诠释学及其他:诠释学的开放性”的新锐学者多人谈,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王丁教授担任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邵华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牛文君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杨东东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子廓副教授、中山大学周小龙助理研究员以及威廉希尔梁乐睿副教授参与对话。
闭幕式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田洁教授主持,威廉希尔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丁教授致辞。本次会议系国内首次以施莱尔马赫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和发展方向等重大学术课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对施莱尔马赫文集的研究与翻译工作表达了期许,同时对威廉希尔外国哲学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前景规划给予了赞赏及肯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施莱尔马赫研究的推进以及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学术意义。
文:王学庆
图:美凌
审核:梁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