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北京大学先刚教授谈“谢林论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10月23日,北京大学先刚教授以“谢林论神话的起源和本质”为题做了学术报告,王丁副研究员主持,经理刘森林教授、哲学系冯波教授和梁乐睿副研究员参加了报告。

报告中,先刚教授指出“神话”从始至终都是谢林哲学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早期所谓的《德国唯心论的最早体系纲领》和自然哲学,还是中期的先验唯心论和同一性哲学,乃至后期的世界时代哲学、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都赋予神话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这个趋势是愈到后面愈加明显。先刚教授同时指出,谢林的“神话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哲学和同一性哲学时期,主要从诗或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神话,把神话看作纯粹的哲学思想的外衣。而在世界时代哲学时期,谢林亲自创作神话,或更确切地说,他把哲学本身改造为神话。虽然以上两个阶段已经大致触及到神话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但只有在后期严格意义上的“神话哲学”里,才明确地将其树立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既不把神话看作哲学的赝品,也不再用神话替代哲学,而是把神话理解为哲学的自然意义上和逻辑意义上的前身。在这一时期,谢林提出对神话的起源和本质的追问:神话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神话(神话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神话?通过对以往的神话观(莫里茨、克雷里克、莫斯海姆、希尔曼、海涅以及赫尔曼等人)的批评,谢林指出:各个民族起源于一个共同的人类,这个人类经历了一种精神上的大分化(Krisis)或意识的震荡(Erschütterung),分裂为各个民族,与此同时,他们曾经共有的语言发生变乱(Verwirrung),成为各个民族的语言,而原初意识的碎片保存在各个民族的意识里,作为一种真实的回忆(Erinnerung),作为对于原初发生的那些事情的追忆(Reminiscenz),成为他们的神话。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先刚教授认为,神话包含着真理,这个真理不是个别人或个别民族发明出来的,不是以遮遮掩掩或扭曲变形的方式包含在神话中,毋宁说,神话完全是这个真理的体现。这个真理从形式上说,即原初统一体由于第二本原的出现而降格为第一潜能阶次,成为第二本原的根据,随之向着第三本原(前二者的统一体)敞开,而这个“潜能升级”(Potenzierung)造成了大分化。从内容上说,即起初的独一神让位给第二个神,最终和后者一起从属于第三个神。人类的原初意识(Urbewußtsein)是大分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原初意识是一种“纯粹意识”,是一种关于本原(上帝)的意识。最初的独一神的大分化或“潜能升级”导致原初意识离开上帝,转向自身,成为现实的意识或自我意识,至于大分化或潜能升级运动则是以朦胧模糊的形式保存在其中,转变为以相继式多神论为基本结构的神话。原初意识转变为神话意识(更确切地说,“神谱意识”),后者就是哲学意识的前身,因为二者的基本结构完全一致,都是由原初意识的对象本身的基本结构所决定。自然哲学、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作为这个过程的呈现。

讲座最后,先刚教授与在场的师生就讲座的有关问题以及谢林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阶段,王丁副研究员指出,这是谢林的神话哲学思想在汉语学界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分感谢先刚教授,同时欢迎他多来威廉希尔进行学术交流。

报告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3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主讲人简介:先刚,四川泸州人,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洪堡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编22卷“谢林著作集”,参与合编20卷“黑格尔著作集”,出版《永恒与时间——谢林哲学研究》等专著4部,《精神现象学》、《逻辑学》(上、下)、《近代哲学史》等译著11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多项。